向海而兴、源远流长


 (1952前)


   天津港向海而兴的足迹,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。据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舜、禹治水成功后,天津地区舟船经黄河入冀州的水运活动已经开始。东汉末年,华北平原开通沟渠, 形成了以海河为主的内河航运网,构成了天津港的雏形。唐代以后,港口逐渐东移,成为天津地区最早的河口港。元、明、清三朝天津港繁华鼎盛,成为五方商贸云集、广连南北、辐射东西的水路联运枢纽。1860年,天津港对外开埠为通商口岸。千年古港,盛衰潮涨。清末以后,几经战火、饱经沧桑,直到1949年1月天津解放,破败不堪、几乎淤死的天津港才回到人民手中。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,天津港从孕育之初,到发展之途,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,但都一路走来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独具特色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挥了支撑作用,也形成了天津港精神的源头活水。





为国分忧、无私奉献、艰苦奋斗


(1952-1978)


   新中国成立伊始,国家百废待兴、百业待举。1951年8月,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修建塘沽新港,当家作主的天津港人白手起家,仅用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了第一期建港工程,使几乎淤死的港口重新焕发了生机,并于1952年10月17日重新开港。天津新港重新开港仅一周后,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来到天津新港视察,并留下了“我们还要在全国建设更大、更多、更好的港口”的历史回音。开港初期,没有大型机械和先进工具,天津港人凭借“手钩、垫肩、破棉袄”三宗宝,硬是靠人拉肩扛换来了1952年当年74万吨吞吐量的骄人成绩。1959年,国家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、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的情况下,开始天津港第二次港口扩建工程。至1966年,全港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,吞吐量一举突破500万吨,结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卸万吨巨轮的历史。70年代初,为了解决全国性的压船压港严重的局面,周恩来总理发出“三年改变港口面貌”的号召,天津港第三期大规模扩建工程拉开帷幕。1974年,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,硬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大人工港。这一时期,孕育了早期的天津港精神,其中蕴含着为国分忧、无私奉献、艰苦奋斗的文化基因。





务实拼搏、敢为人先、开拓进取


(1978-2000)


       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天津港乘改革开放的春风,解放思想、破冰改革,1984年6月1日,经党中央、国务院批准,天津港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实行“双重领导、地方为主”的管理体制和“以港养港、以收抵支”的财政政策,揭开了新中国港口史上新的一页,成为我国港口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先行地。1986年8月21日,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港时,看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,高兴地讲:“人还是这些人,地还是这块地,一改革,效益就上来了。”从那时起,天津港敢为天下先,在全国沿海港口中较早树立“市场”意识,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,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,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,先后开创出沿海港口中的数个“第一”:兴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,开创了我国港口保税贸易业务发展的新模式;合资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营码头公司,开创了国有码头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的先河;率先进行港口企业股份制改造,“津港储运”成为全国港口第一家上市公司;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港口EDI中心,加快了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的进程,等等。自1993年起,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递增,到2001年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,跻身世界港口20强之列。这一时期,天津港以改革排头兵的姿态加快发展,为天津港精神赋予了务实拼搏、敢为人先、开拓进取的新基因。





团结开拓、追求卓越、务实创新


(2000-2017)


       进入新世纪,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,天津港直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,积极抢抓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机遇,完成了由天津港务局向香港免费资料六典大全公司的整体转制,实现了政企分开,步入了规模高速增长时期,以攻克在淤泥质浅海滩涂大规模吹填造陆的世界建港难题为突破口,先后建成了30万吨级原油码头、亚洲最大的单体集装箱码头、亚洲设计规模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和全国最长的人工沙滩,辟建了全国面积最大、政策最优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,投资百亿元完成了“北煤南移”工程,率先在全国沿海港口启动了集装箱场桥“油改电”项目,打通了数条连接内陆无水港的海铁联运通道,成立了全国港口企业集团第一家具有法人资质的财务公司,各项创新始终走在全国沿海港口前列,在世界港口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,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带动力不断增强,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港行列。这一时期,为天津港精神赋予了团结开拓、追求卓越、务实创新的新基因。



相关链接
关闭
  • 四千服务
  • 海上高速
  • 二集司投产
  • 智能大会
  • 新闻联播
  • 智慧港口
  • 绿色港口